卷四 · 公孙丑下 · 一

2019年7月28日Ctrl+D 收藏本站

关灯 直达底部

本篇第一章论述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天时、地利,而是人和,表现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侧面。第二章以下,多记述孟子在进退去就方面的言行,以及待人接物的事迹。其中如第二章记齐王召见而不往、第三章记在齐不受百镒之金、第十章记推辞齐王筑室供养之议、第十一章记去齐时对挽留者的言论,集中体现出孟子在君臣关系问题上的主张,即君臣是否融洽,关键在君王能否礼贤下士,至于礼贤下士的关键,不在待遇的优渥,而在能听其言、行其道。对于君王的这种要求,贯彻在孟子的行为中,显示了独立不羁的傲骨。第六章所记对王骧的态度,同样可见孟子的耿介作风。第五、十二章所记孟子与蚳鼃(蛙)、尹士的对话,则透露出孟子行为处事的灵活性,他的解释说明,既然有平治天下的大抱负,就不能以小节自限。既有原则性,又有灵活性,所以孟子在待人接物时既严于义利之辨,又不屑于气量褊狭、自命清高的“小丈夫”。


孟子曰:“天时不如地利(1),地利不如人和(2)。三里之城(3),七里之郭(4)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(5)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(6)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(7),固国不以山谿之险(8)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(9)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”

【注释】

(1)天时:指对于战争发生影响的阴晴寒暑等气候条件。地利:指有利于战争取胜的地理条件。

(2)人和:指人心的拥护和团结。

(3)城:内城。

(4)郭:外城。

(5)兵:兵器。革:皮革,指甲胄。

(6)委:弃。

(7)域:界限。

(8)谿(xī):山间的河沟。

(9)畔:通“叛”。

【译文】

孟子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内城每边只有三里长,外城每边只有七里长,围攻它而不能取胜。既然围攻它,一定有得天时的机会;然而不能取胜,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。城墙不是不够高,护城河不是不够深,兵器甲胄不是不够锐利坚实,粮食不是不够多;却弃城而逃,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。所以说:留住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,保卫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,威震天下不靠兵器的锐利。占据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多,失去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少。帮助的人少到极点,连亲戚都背叛他;帮助的人多到极点,全天下都顺从他。凭着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,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;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,如果打仗一定会胜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