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第一天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采访

2019年10月30日Ctrl+D 收藏本站

关灯 直达底部

时间:2012年12月6日17:15 地点:Grand Hotel 二楼 Thavenius 房间

问:你出生在农村,你 是怎么开始写作的?

当我开始写作,就想起童年往事——

莫言:我出生在山东农村,我父亲读过私塾,算是乡 村知识分子,他鼓励我读书。我大哥后来也考上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,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罕见的。他留下 了很多书,我也读了他留下的中学课本,获得了很多 知识,慢慢读小说读文学,培养起了对文学的兴趣。

问:你是如何开始写作 的?

莫言:任何一个作家在刚刚开始时都是一个痴迷的读 者,读多了就想自己写。当时,在青少年的心目中, 作家位置是至高无上的,一个人能写小说是非常了不 起的。我从小对写作痴迷,我小学的作文成绩比较好。

问:你的童年怎么样?

莫言:大多数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开始,尤其是写 童年记忆。我1955年出生,我有记忆的时候正是中国 最困难的时候,大多数人吃不饱,还发生有人饿死的 事情。我想那样的记忆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。 当时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,靠在墙 上晒太阳,个个衣不蔽体。因为缺乏营养,肚子都很大, 腿很细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调皮捣蛋,五年级就辍学了, 没有劳动能力,只能放牛放羊,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 植物交流。当我开始写作,就想起童年往事,把童年 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,构成了我最初的小说。

问:为什么你在五年级 的时候就要辍学?

莫言:这个时候正好是“文化大革命”,阶级斗争, 人人自危。我们家在解放前土地比较多,被划为中农 成分家庭的孩子理论上是可以继续上学的,但在学校 表现不好,老师不喜欢你就不让你上学,而且在学校 也没有什么课可以上了。语文课读《毛主席语录》, 孩子在学校也就是打打闹闹。我父母也认为在学校学 不到什么本领,既然学校不让我读书,我父母也没有 帮我去争取,也无所谓,所以11岁綴学回家。

问:当时心里的感受是 怎么样的?

莫言:自己心里还是很孤独的,孩子总是喜欢成群结队, 其他孩子都在学校读书,尽管读不到什么书,但在一 起打打闹闹很欢乐。而我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学校门 前路过,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里高高兴兴的。而且, 一个人在群体之外,不仅感到孤独,前途也很迷茫一 前途在哪里?长大以后干什么?感到很绝望,没有希 望。反正童年经验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。我在小说里 写那么多动物和植物,那么多儿童和大人之间神秘关 系,都跟我个人独特经验分不开。

回过头去看,一方面我对不能上学感到很遗憾, 但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庆幸,假如没有这样一份痛苦 的童年经验,我能否成为一个作家,真还值得怀疑, 即便成为作家,也不会是像现在这样一个作家,写的 作品也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的作品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 少小辍学,回到农村回到自然,对我成为一个作家还 是有大的帮助。当然我不是鼓励现在的孩子辍学。我 也曾经说过,尽管这段辍学经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 帮助,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,我还是选择幸福的 童年,而不是孤独饥饿的童年。

问:这段经历对写作起 到什么样帮助?

莫言:建立了我跟大自然非常亲密的关系。在校园里 长大的孩子,跟一个在荒原上奔跑长大的孩子,对大 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,对动物植物的感受也不一样。 你天天跟老师同学在一块儿,我天天跟植物与牛羊在 一块儿。我对大自然的感受肯定微妙和感情化。在很 长时间里,我感觉树木牛羊都是可以跟人交流的,我 似乎感觉到它们能听懂我的话。这种独特的经验,非 常宝贵。过早离开儿童群体,进入成年人群体,我没 有说话的权利,都是叔叔大爷长辈,我插话会讨人厌, 我比一般孩子更早观察成人世界,比一般孩子听到更 多爷爷辈讲述的乡村文化,这里的乡村文化包括中国 历史人物传奇、历史事件、妖魔鬼怪,所以我的作品 中有大量民间口述,都是从这里来的。另外,孩子观 察世界有很独特的视角,一个成年人看世界,他可能 感到没有什么新鲜的,一个孩子从低处往上仰视,他 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,这点对我的写作 非常有帮助。

问:你在童年就跟大自 然有亲密关系,你看 到现在中国环境有何感 想?

莫言:我实际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,这样一种保守主 义态度在我的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在我的《生死 疲劳》《丰乳肥臀》里,对这种(自然环境)过度的 开发,表现了很大的控诉,甚至愤怒。我一直有一种 论点,放慢开发步伐,要保留更多乡村,不要让乡村 变成城镇,应该让土地休养生息,不要让土地像人一 样劳累。

当我看到熟悉的农村到处建起了小工厂,当我看 到童年时期游泳抓鱼的河流变成了臭水沟,我那种痛 苦是难以形容的。当我看到村子里树木上挂满破塑料 袋,那是非常可怕的。我在很多演讲里,都对这种过度的、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提出了批评。

问:回到文学.你相信 文学对今天的广大群众 有意义吗?

对文学本身的探索激励我写——

莫言: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,文学与人的情感之间 的关系,很多人论述过。我认为对文学的作用,不要 估计过高,认为一部小说、一首诗歌、一部戏剧会改 变社会现实,这样的期望太高了。在人类历史上,确 实发生过一部文学作品诱发一场战争的事例,但那是 特例。大多数文学发生的作用,非常微妙。文学通过 艺术、审美的方式,慢慢的,像春雨润物一样发生作用。 期望过高,希望文学能改变社会,会增加文学家的负担。 但也不要把文学贬得什么都没有,好像文学就是写着 玩,让人们哈哈一笑的,也不是这样。文学的宝贵品 质就在于它研究人的灵魂,歌颂真善美,揭露批评假 恶丑,通过人的变化让社会更美好。

文学与人的关系,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,如果满 头黑发当然很好,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,也活得很好。 如果有很多小说,很多诗歌,很多作家和诗人,当然 很好,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,大家也能活下去。但一 个人死亡以后,埋在地下,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, 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,只有头发还存在。社 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,不再存在,但是文学还在。

问:你开始写作的时候, 最初有什么动力?

莫言: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,我写作的动力就 是过上一天三顿吃饺子的生活。这个说多了我也感到 厌烦,但真问起来,我必须这么说,我写作原因并不 高尚,并不像别人那样一为什么写作,因为要改变 社会,用文学塑造美好心灵。像我这样的,出生在农村、 经历过贫苦生活历练的作家,最初的写作动力就是这样的一为了吃穿,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,拿起 笔来写。实际上是功利的。通过写作,自己发生了变 化之后,其他的想法就产生了。但最初的动机不高尚, 甚至是低俗的。

我的邻居是一位被错划为“右派”、60年代回到乡村的大学生,他对我讲述作家的腐化生活--天三顿吃饺子,在我们农村一年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上一 次或两次饺子,他居然能一天三顿都吃饺子,这让我 感到不可思议,国王也不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,因为 他是作家。我就问那邻居,如果我将来能写书,是不 是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。他说,当然会。所以我就这 样相信了。

现在我完全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,最初低俗的愿 望已经满足,现在是什么在激励我继续写作呢?我想 是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,我想把心里话通过笔告诉读 者。对于社会上很多事情,我有责任要写。还有我对 文学艺术本身的探索,激励我写。大家都在对小说艺 术进行创新,到我这一代还有创新的可能吗?我觉得 还是有的。形式还有无限可能性,对小说艺术的痴迷 追求激励着我。

有了这笔奖金可以做更多事——

问:哪些是你写作反复 的话题和角度?

莫言:饥饿和孤独,这些尤其是早期小说中的重要话题。 这两个事情对我影响最深最重。还有让我一直坚持不 懈的,是对人的灵魂深处奥秘的探索。人为什么有好坏, 这是难以理解的。所以想通过我的笔和写作,找到答案。

问:这像是心理学问题, 找到答案了吗?

莫言:没有,有时候我很宿命很迷信,我们讲人的好 坏来自后天教育,但经过我长期的观察体验,发现好像也不是后天(造成的),是天生这样的,有一种天生 的思维方式——有人天生损人利己,但有人天生忍辱 负重。这只能归于上帝,上帝为了让人更加丰富,所 以创造了圣人,他们无私利他,甚至献出一切,这样 的人不是教育的结果,大部分人就像你我,有自己善 良的层面,在内心有灰色地带,有时候会有利己,也 有低下的层面。有一部分人跟圣人相反,他们天生没 有道德感。我们这样的人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,做了 伤害人的事情会内疚,但天生的恶人没有道德观念和 底线,他们做了很多坏事,却也心安理得。所以把这 些原因归于上帝吧!

问:那你有信仰吗?

莫言:我是多神论者,万物都有灵魂。我在放牛时, 天上的云地上的动物,一草一木都是有灵魂的。最早 我是个泛神论者,这在乡村很普遍。我家离蒲松龄的 故乡不远,我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很多故事,都与蒲 松龄书上的故事类似。后来我进了大学,学了马克思 的无神论,但我想,宗教信仰是人类的财富。我有信仰, 尊敬所有向善的东西,但我并不信仰某一个宗教。

问:诺贝尔奖金对你有 什么意义?

莫言:我在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开玩笑说,我得了 奖金就在北京买一套比较大的房子。后来有人对我说, 你也买不到太大的房子,因为北京房价太高,只能买 100平方米的。没有诺贝尔奖金,我也能过得很好,能 满足我基本的生活需要,有了这笔奖金可以做更多事 情,第一可以不必为了养家糊口快速拼命地写作,可 以慢慢地精雕细琢,可以有时间写得少点慢点。另外, 也可以帮助我故乡需要我帮助的人和亲戚朋友。

I晚上I晚餐后,飞雪又团团 簇簇地急下起来。莫言回到 房间。虽然疲惫不堪,但他还 惦念着远在北京一岁半的外孙 女。此时,北京的天已快亮了, 想必小宝正处于从沉睡中苏醒 的阶段,不知她昨夜梦到了些 什么呢?

我们轻闭702房门,从楼 梯走下去。宝石蓝丝绒底上编 织着金色麻线的地毯铺在楼道 间,美轮美奂。一步一踏,就 仿佛踩在海洋的漩涡中。

出了酒店,大家突然感到 很累,忘记是谁,在此时忽而 哼唱起了轻盈、柔美的《沂蒙 山小调》,大家默契地一起轻 轻低吟起来。如果这小调能够 助眠,——只愿莫言能够听到。 愿他睡个好觉。